發布日期:2025-8-9 11:29:02

1、簡介
新能源載體用鈦板(以多孔鈦板及超薄鈦板為主)憑借高比表面積(多孔鈦孔隙率30%-40%)、極端耐蝕性(酸性環境腐蝕電流密度<0.5μA/cm²)及輕量化特性(密度4.51g/cm³),成為氫燃料電池雙極板與PEM電解槽氣體擴散層的核心材料。相較于石墨雙極板,鈦板可將燃料電池體積功率密度提升50%,且壽命延長至>10,000小時。隨著綠氫產業爆發,鈦板需突破微流道精密成形(深寬比>3)、表面導電改性(接觸電阻≤10mΩ·cm²)及氯離子耐受性三大瓶頸。
2、名義及化學成分與國際牌號對應
主力牌號為工業純鈦TA1(多孔結構)及微合金化鈦板(超薄沖壓),成分設計聚焦導電與耐蝕平衡:
表1:新能源鈦板化學成分(質量百分數%)
牌號 | Ti | Fe | O | 關鍵添加元素 | 標準依據 |
TA1/GR1 | 余量 | ≤0.20 | ≤0.18 | - | ASTM B265/GB/T 3621 |
涂層鈦板 | 余量 | ≤0.25 | ≤0.15 | Ru(0.08-0.14) | NACE MR0175 |
Ti-C復合板 | 余量 | ≤0.30 | ≤0.20 | C(表面梯度滲入) | DOE H2@Scale |
注:Ru添加提升抗硫蝕性,表面碳化處理改善導電性。
3、物理性能、機械性能與耐腐蝕性能
3.1 核心功能參數
表2:新能源鈦板關鍵性能要求
性能參數 | 單位 | 多孔鈦板(TA1) | 超薄雙極板(涂層) |
孔隙率 | % | 30-40 | - |
滲透率 | m³/(m²·h·kPa) | 3-800 | - |
接觸電阻 | mΩ·cm² | - | ≤10 |
腐蝕電流密度 | μA/cm² | <1(pH=1-14) | <0.5(0.5M H₂SO₄) |
抗壓強度 | MPa | 2-3 | ≥200 |
最高工作溫度 | ℃ | 300 | 150 |
3.2 特殊環境適應性
酸性介質:涂層鈦板在80℃、0.5M H₂SO₄+5ppm F⁻溶液中,腐蝕電流密度<0.5μA/cm²(為未涂層板的1/20);
氫滲透抑制:Ru微合金化使氫擴散系數降至2.5×10⁻¹¹ m²/s,避免電解槽陰極氫脆。
4、制造工藝、工藝流程與執行標準
4.1 短流程制造工藝
工藝創新點:
多孔板燒結:控制鈦粉粒徑(10-150μm)與燒結溫度,實現孔徑0.5-50μm精密調控;
微流道成形:超薄板(0.1mm)在300℃下沖壓,流道深度提升至589.6μm(較室溫+18.7%)。
4.2 核心執行標準
應用場景 | 材料標準 | 性能測試 | 特殊認證 |
燃料電池雙極板 | T/CSEA 22-2021 | SAE J2578 | DOE 2025目標(接觸電阻) |
電解槽擴散層 | GB/T 3625-2007 | ISO 18191(滲透率) | NACE TM0177-A |
5、與其他新能源材料的區別
表3:燃料電池雙極板材料性能對比
特性 | 鈦板(涂層) | 石墨板 | 316L不銹鋼 |
密度(g/cm³) | 4.51 | 1.80 | 7.95 |
接觸電阻(mΩ·cm²) | ≤10 | 5 | 25 |
腐蝕電流(μA/cm²) | <0.5 | 惰性 | 1.5 |
體積功率密度 | 4.2 kW/L | 2.8 kW/L | 3.0 kW/L |
成本系數 | 3.0 | 1.0 | 2.5 |
典型壽命 | >20,000h | >10,000h | <5,000h |
不可替代性:
PEM電解槽:多孔鈦板孔隙率30%-40%,氣體分布均勻性誤差<5%,為產氫效率核心保障;
高功率燃料電池:鈦雙極板較不銹鋼減重43%,體積功率密度提升40%。
6、核心應用場景與突破案例
6.1 氫燃料電池雙極板
豐田Mirai雙極板:0.1mm超薄鈦板沖壓微流道,表面TiN涂層使接觸電阻降至8mΩ·cm²(滿足DOE 2025目標);
碳基復合涂層突破:梯度沉積TiC/TiN層(厚2μm),腐蝕電流密度<0.1μA/cm²(80℃酸性環境)。
6.2 PEM電解槽氣體擴散層
考克利爾競立4.5MW電解槽:多孔鈦板(孔徑10μm)作為陽極擴散層,產氫效率提升至4.8kWh/Nm³(傳統方案>5.0);
表面催化改性:濺射Pt/Ru納米顆粒(粒徑50nm),析氧過電位降低150mV。
7、先進制造工藝進展
7.1 超薄板微流道成形
高溫沖壓技術:300℃下鈦板流道極限深度達589.6μm(室溫僅496.6μm),壁厚減薄率<15%;
激光精密刻蝕:替代沖壓,實現流道深寬比>5(用于異形流場)。
7.2 多孔板短流程燒結
真空燒結-軋制復合:寶雞盈高金屬實現300mm×800mm大板幅(厚0.8-2.8mm),孔隙率控制±2%;
梯度孔徑設計:表層孔徑0.5μm(攔截顆粒)、底層孔徑50μm(氣體擴散),壓降降低30%。
8、國內外產業化對比
維度 | 中國 | 國際領先水平 |
主力企業 | 寶雞盈高、拓泰科技 | 美國Giner、德國Freudenberg |
薄板厚度 | 0.5mm(極限0.3mm) | 0.1mm(豐田量產) |
涂層技術 | TiN涂層(接觸電阻15mΩ·cm²) | 碳基復合涂層(≤10mΩ·cm²) |
成本水平 | 多孔板:120元/片(0.8mm) | 雙極板:$550/m² |
認證體系 | T/CSEA 22-2021 | DOE H2@Scale/ISO 20700 |
差距分析:
國產多孔鈦板產能充足(寶雞盈高達10,000片/月),但超薄板(<0.1mm)依賴進口;
表面改性工藝落后,碳基涂層技術尚未產業化(四川釩鈦研究院中試階段)。
9、技術挑戰與前沿攻關
9.1 瓶頸問題
導電-耐蝕平衡:TiN涂層在長期運行后界面氧化,接觸電阻增至>20mΩ·cm²(1,000h);
氯離子腐蝕:含Cl⁻環境中鈦板點蝕速率達0.1mm/a(需改用Monel 400合金);
超壓脆裂:多孔鈦板承壓≤0.2MPa,高于0.6MPa時破損率>60%。
9.2 攻關方向
納米復合涂層:Ti₃C₂Tx MXene/石墨烯疊層,接觸電阻降至3mΩ·cm²(清華團隊試驗);
增材制造:SLM成型多孔結構,承壓能力提升至5MPa(相對密度80%)。
10、趨勢展望
材料設計功能化:
梯度孔隙鈦板:表層0.5μm(攔截)、底層100μm(擴散),壓降降低30%;
自愈合涂層:微膠囊封裝導電聚合物,劃傷后自動修復(DARPA 2026預研)。
制造技術智能化:
AI燒結優化:多孔結構傳質-導電協同仿真(寶鋼2030規劃);
區塊鏈溯源:海綿鈦→雙極板全流程碳足跡追蹤(寶馬氫能項目)。
循環經濟突破:退役鈦板氫化脫氧再生(回收率≥98%),助力全生命周期碳中和。
新能源鈦板正從“功能部件”升級為“效率決定件”,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多孔結構-表面功能化-極端耐蝕的三元協同。隨著復合涂層與智能成形技術突破,將成為千億級綠氫與燃料電池產業的戰略支點材料。
tag標簽:新能源載體用鈦板